第(3/3)页 罗阳知道,红星厂技术革新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终于迈出去了。 在红星厂的技术革新初见成效时,向阳牌作坊内部的一场管理变革,也正在苏晚晴的主导下悄然进行。 苏晚晴不像罗阳那样大开大合,她的变革,是从一张张考勤表和工时记录开始的。 她连续一个星期,都抱着个笔记本,蹲在缝纫车间里。她不说话,也不打扰工人,只是默默地观察,记录。 她将一件童装的整个生产流程,拆分成了几十个细小的工序。从领到布料开始,到裁剪、锁边、缝合衣身、上袖子、做领子、钉纽扣、整烫、最后到钉上那个精致的彩色太阳布标。 她记录下每个工人完成每一道工序所花费的平均时间。 “刘姐,锁边,平均每件用时三分二十秒。” “张师傅,钉纽扣,平均每件用时一分五十秒。” “小王,缝制新布标,平均每件用时四分三十秒,熟练度还在提升。” 一周后,苏晚晴拿着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找到了林晓燕。 “晓燕,我们现在的计件工资制度,有问题。”苏晚晴开门见山。 林晓燕有些不解:“苏小姐,我们一直都是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很公平啊。” “表面上是公平的。”苏晚晴翻开笔记本,“但你有没有想过,缝一条直线,和锁一个复杂的边,难度一样吗?钉一颗普通的纽扣,和缝一个需要分层对色的布标,花费的精力一样吗?” 苏晚晴指着数据:“我们现在所有工序,给的单价都差不多。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抢着干那些简单、出活儿快的工序,比如钉扣子、整烫。而那些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的活儿,比如锁边、上拉链,大家都不愿意干,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林晓燕恍然大悟。她确实发现最近车间里,工人们为了抢活儿,偶尔会有些小摩擦,但没想到根源在这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