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整座扬州城正一天一个样子,从一座繁华的商业大城转变为一座森严、坚固的大型军城。 扬州城此时的人力资源非常充足,原本扬州城所在的江都县全县有八十多万人,几个月下来,大量的城外人口包括外地难民、流民和扬州府别地州县的人口络绎不绝地涌入,全城人口已高达一百三十多万,且每天每夜还在继续增加着。 最重要的是,这么多的人口,督师幕府和州府衙门却不组织他们从事耕种农事,秋天时,扬州府在秋收后要求全府农民不再为来年农事松土播种,农务基本上中断了,收割完庄稼的田地大片大片地荒芜着长草,同时停止征收粮食农税,让民众手里有更多的储备粮应付明年。 农务既已中断,太多的人“闲着没事干”,正好为扬州的固城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从城外进入城里视察,眼前所见的一幕幕同样让夏华十分欣慰,城里比以前“挤”多了,因为人口激增,但社会秩序大致上良好,一队队衙役、扬州卫的官兵在大街上昼夜两班倒地巡逻着,确保秩序稳定如常。 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由扬州镇总兵官黄蜚直接统领的扬州卫已有一万三千多人,并且兵员素质基本上都是过关的,老兵都是经过筛选的,新兵同样都经过筛选,绝非滥竽充数的乌合之众,史德威的督标营已有五千多人,夏华的镇团练已有一万五千多人——对外声称“一万多人”——整个扬州明军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有钱好办事,史可法现在完全不愁钱粮用。 城里的所有城区已经过重新规划,特地划出了十多块作为专门的军用区域,有的是军营,有的是兵工厂、火器局,有的是粮草物资仓库所在地,因为有钱,大运河上舟船如梭,陆路官道上车水马龙,从外地主要是江南各地批量购买的粮食草料、建材、各种军工原料、铁料、燃料、衣被布帛、药材药品等大宗物资以百川归海之势源源不断地运到扬州城里被囤积起来。 从城外迁入城里的人口因为督师幕府和州府衙门早有准备的严格管控,所以没有对城里原居民造成冲击,他们被集中地安顿在一片片新开辟的居民区和史可法、任民育等人说动的富商豪强暂借给官府的宅邸园林,衣食住行都有保障,只要专心为官府做事就行。 这期间肯定出现了不少波折、不和谐的插曲,比如,有富商豪强不愿把自家的宅邸园林暂借给官府,还多家拉帮结派、串通一气,试图联合阻挠官府的计划,甚至还打算煽动城里原居民“不欢迎那些城外的乡下人和外地人”“他们搬进城里后肯定会把城里搞得乱七八糟”。 不过,这些人没多久就改主意了,史可法、任民育等人亲自找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夏华暗地里“打闷棍”配合,有家富商豪强,态度最为顽固死硬,夏华派赵炎在半夜里偷偷溜进此人卧室里,在他枕头边放了一把刀和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再他妈的不识好歹阻挠公家事,小心你有头睡觉没头起床”,吓得此人第二天火急找到史可法表示“全力配合官府”, 还有一个老士绅坚定反对“让城外人住到城里来”,第二天,他老来得子的独苗在家里凭空消失了,全家人感到天都塌了,傍晚时发现他的宝贝儿子就在家门外,说是“几个叔叔带他出去玩了”,衣服里被塞进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再他妈的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做,小心断根绝后”,吓得此人立刻打消了全部的心思,再也不敢上蹿下跳作妖了。 “扬州不愧是南北交汇的文昌之地,这些富商士绅多么通情达理呀!”史可法十分欣慰,因为那些反对者只要经过他的一番苦口婆心,个个都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督师幕府和州府衙门想要维持全城秩序稳定,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全城人人都有饭吃。扬州城里现在的人口可分为三大类:原来的城市居民、迁入的本地城外居民、迁入的外地人口。 这三类人里,第一类是没什么粮食储备的,他们既是城市人口,不种田,粮食自然全靠到集市上买,第二类有的有,有的没有,前者的是农村人口,后者是扬州府别地的城镇人口,第三类基本上没有。 对此,督师幕府和州府衙门对症下药,一方面把官府外购和库存的粮食每天取出一部分投入市场平价出售,让有钱没粮的人能继续正常花钱买粮,另一方面对没钱也没粮的人主要是外地难民进行赈济,每天按人头发放最低生存要求的口粮,同时要求他们中有劳动力的人参与官府组织的一系列工程,通过劳动赚取钱粮。 这些措施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一些本地人发怨言道:“我们要花钱买粮,那些外地人却能白领粮食,这也太不公平了!”他们大发牢骚,有鸡贼的本地人还故意伪装成外地难民白领粮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