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闻言,孙知府放下手中微凉的茶盏,有些惊讶的询问道。 “那第二份年礼又是何物?” 他此时还真有些好奇了,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年礼还能有两份的。 这一次,苏墨并未从怀中掏出什么东西,而是对着孙知府继续说道。 “座师,这第二份年礼并非实物。” “而是一个能帮座师积累政绩,助力您升迁,甚至以此为阶梯,入主中枢的良策。” “良策?” 闻言,孙知府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神态瞬间消失,整个人都锋芒了不少。 他身子微微前倾,用审视的目光看着苏墨道。 “呵呵,你的口气倒是不小。” “你可知本官如今已是四品知府,再进一步便是入京。” “你一个小小童生,懂得什么是朝廷考课?什么是中枢大计?” “学生虽不懂朝堂倾轧,却懂座师的处境。” 对于孙知府的质疑,苏墨神色从容,侃侃而谈。 “座师上任北源府以来首重农桑,如今粮仓渐丰,已经证明了座师的功劳。” “前些日子又雷霆出击,剿灭清风寨匪患,如今境内始安。” “这两项功绩,哪怕放在吏部大考中,也足以得一个优字。” 闻言,孙知府微微颔首,有些诧异看了苏墨一眼。 本以为他只是知个皮毛,如今一看,倒是真的明白其中三味。 说到这里,苏墨话锋一转。 “但座师若想更进一步,从地方知府平级调入京城六部,甚至谋得更好的位子,仅凭这些依旧是不够的。” 孙知府沉默了片刻,苏墨这一点说的不错。 在大业朝,地方官想要回京入阁,除了要有靠山,更得有实打实的民生政绩。 原本他专注农桑,只是为了到时不被苛责。 后来听了苏墨指点开始剿匪,有了成果后年底评级必是优等,甚至有概率回京任职。 但这在大业朝算是守成之功,想要惊艳圣听,再继续升职,却是难中之难。 “你继续说。” 孙知府下意识坐直了身体,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 “那学生便斗胆直言。” 苏墨目光直视着对方,底气十足的说道。 “在座师的治理下,北源府百姓虽然已经达到饿不死的地步。” “但也只是饿不死,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此乃民生之短板,亦是座师政绩中唯一的瑕疵。” “我早已知晓,但此事非一己之力可以解决,需代代努力。” 孙知府沉默了片刻,随后叹息道。 苏墨所说的是事实,北源府地处偏远,山多地少,百姓确实穷困。 即便是他专注农桑多年,也只是勉强做到了百姓无人饿死。 可想要达到苏墨所说无瑕疵的民生,单靠他一人之力实在难以做到。 也因此,他努力为下一任知府打铺垫,试图通过数代知府的力量将其解决。 第(1/3)页